1970-01-01 08:00:00
  • 0
  • 33
  • 115
  • 0

在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,名垂史册的领袖,邓小平无疑是第一位的。

不管中国所谓“左派”、“右派”,对邓小平同志或褒或贬,或抑或扬,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、有良心的中国公民,都会对他心存感恩、心怀崇敬。如果不是以偏见和敌意去检视这个改变中国的伟大人物,邓小平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,是全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国家领导人。他的一生“三落三起”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的崇高威望不仅仅来自于他的丰功伟绩,还来自于他独特的党性人格魅力。

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,恢复邓小平的职务。复出后的邓小平已是73岁高龄,但他敢思敢想,敢于动脑筋,不怕闯“禁区”。在改革开放中,他提出了一系列的“第一”:第一个支持“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”的讨论,第一个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第一个提出要建立经济特区,第一个提出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”,第一个提出通过“一国两制”实现祖国统一,第一次提出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。他忠于自己的诺言,在重大原则、重大决策上,当人民利益要求他出来讲话的时候,他没有犹豫和畏惧,没有规避共产党人的责任,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敢破敢立、“忧乐天下”的党性人格魅力。

邓小平在晚年对弟弟邓垦说:“国家发展了,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。”这句话平平淡淡,却把国家和个人、事业和个人的关系说得很透,传达出对国家未来厚重深切的期待,又透露出真诚朴实的个人情感和愿望。如果说,他另外一句名言“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”是政治表白,那么这句当个“公民”,则无疑是内心愿望。两句话脉象相连,不可或缺,相得益彰。

“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。”邓小平这句话,不难读出他的两个政治理想:一个是经济发展,国家富裕;二是政治改革,民主法治。

邓小平无疑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领袖和伟大先行者。他最大的历史贡献,是打破毛泽东个人崇拜,瓦解了充满血腥的无产阶级独裁,把国家政治领域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。他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因时因地制宜,大刀阔斧推进一系列强国富民的善政。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,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先导。国不强,民不富,一切政改都是扯谈。邓小平洞察国情、洞察世界、洞察未来,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改主张,很符合当时中国国情,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。

邓小平理论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完整的系统表述,其主要论点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在1980年8月所作的题为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》讲话。讲话提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,那就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,而不是动摇或怀疑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及其信念,要在现实中真正地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优越性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,发展生产力,消灭剥削,消除两极分化,最终达到共同富裕。“消灭剥削”和“消除两极分化”,应是当前政改着力解决、并且必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后期所完成的任务。邓小平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场合对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有各种论述。总体上看,其实质就是邓小平一贯所强调的四项基本原则。他特别强调道: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。他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也是最坚决的,世人有目共睹,记忆犹新。

透过邓小平政改讲话的纸背,可读出他的内心意图,其实或许不是为了搞思想专制、权力独裁,而是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,来保障中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,急起直追,后来居上。

邓小平提出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”时,在三十年前。那时,中国从文革十年浩劫中拨乱反正,刚刚恢复发展元气,国内全年生产总值为4500亿元,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0亿美元,职工年平均工资762元,农民收入更低,还有很多长期“吃粮靠返销,生产靠贷款,生活靠救济”的生产队。一句话,中国大部分人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。

在此国情下,邓小平提出坚持“四项基本原则”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